明、清兩代絕大部分皇帝,在位期間均只使用一個年號,因此大家就慣常以年號來稱呼當時的皇帝,如「康熙」可以指康熙皇帝-愛新覺羅.玄燁。這樣的制度,日本稱為「一世一元」。附帶一提,明清時期,一世一元制的例外有二,一是明英宗兩次即位,自然是用兩個年號,另清太宗皇太極改過年號。

  由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「後金」算起,有天命、天聰、崇德、順治、康熙、雍正、朝隆、嘉慶、道光、咸豐、同治、光緒、宣統,一共13個年號,所以所謂滿清13皇朝,指的是13個年號,而卻只有12個皇帝,因為皇太極有天聰及崇德2年號,也許可以把順治前8年掌握朝政實權,且死後被追封為「成宗義皇帝」的多爾袞也勉強算一個,雖然可憐的他僅只2個月就被「挫骨揚灰」了。嚴格地說,皇太極改元崇德時才定國號為「清」,所以「清」應該只有崇德以下的11個年號,更遑論有部分學者認為,天命、天聰其實為汗號,乃後世編史者仿漢制充為年號使用。進一步論,如只計入關、定鼎北京後始承認為中原正統王朝,則清「朝」年號就只有順治以下的10個了。

  清朝於入關以後的268年,出現過2個「虛擬」年號,祺祥和保慶,都和慈禧太后有關。咸豐皇帝病逝於熱河,臨終前傳位獨子載淳,另立輔政八大臣,八大臣原訂次年改元祺祥,但由於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策動辛酉政變,致使輔政大臣跨台,祺祥因而未能實施,不過鑄有「祺祥通寶」字樣的銅板倒是已在市面流通。至於保慶,乃因戊戌政變後,慈禧想罷黜光緒皇帝,先立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為「大阿哥」,準備伺機廢立,但由於兩江總督劉坤一及各國公使等反對,最後不了了之;維基百科記載溥儁在1899年當了3天皇帝,還把他列入史上最短皇帝排行中,對照清史稿列傳八來看,維基記載並不正確。

  此外,原本有機會成為中國使用期間最長年號的「乾隆」,在乾隆皇帝不與祖父爭鋒的考量下,決心禪位,當起太上皇,改元嘉慶,即便如此,於其逝世前,宮內使用的依然是乾隆年號。

  末代皇帝溥儀一生3次登極、3次退位,民國6年的張勳復辟事件,仍沿用宣統9年年號,滿洲國成立後,溥儀先當「執政」,年號為大同,2年後成為傀儡皇帝,年號康德。如果以愛新覺羅族人當元首為標準,則總計為15個年號。

 

附表

天命 1616~1626 

天聰 1627~1636.4.10 

崇德 1636.4.11~1643

順治 1644~1661 

康熙 1662~1722 

雍正 1723~1735 

乾隆 1736~1795  (宮內使用至1799.1.3)

嘉慶 1796~1820 

道光 1821~1850 

咸豐 1851~1861

同治 1862~1874  (祺祥 原訂1862起,未實行)

光緒 1875~1908  (保慶 原訂1900起,未實行) 

宣統 1909~1911.12.25  (張勳復辟沿用  1917.5.13~5.24)

(以上日期係陰曆)

大同 1932.3.1~1934.2.28

康德 1934.3.1~1945.8.17

(以上日期係陽曆)

arrow
arrow

    li s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