週六(12/3)的三合一選舉要登場了,所謂的「三合一」,是指3項地方級的選舉合併在同一天舉行,分別是縣市長、縣市議員和鄉鎮市長。在台灣幾乎是年年有選舉,絕大多數都在年底的12月舉行,大概除了總統(通常3月)和已廢除的國代以外都是。不知當初的設計是否考量到選舉的火藥味太重,因此選在冬天舉辦,讓外在環境的低溫來緩和候選人和選民間的對立氣氛。

你會去投票嗎?問你之前,先問我自己。這個問題似乎愈來愈難回答,答案也變得愈來愈不那麼肯定。在換領新的身分證前,為了留下這張伴我17年身分證明的紀念,我用掃瞄器將它掃瞄成圖檔。剛找出背面檔案算了一下,總共有13個選務人員留下的領票證明戳記(就是最近在野立委和中選會在吵的那個戳記啦)。這一方面,印證了我開始講的台灣幾乎年年有選舉;另一方面,也反映出了我應該是每次都有去投票。或許你會覺得我是個參與投票意願高,且勇於表達意向的選民。沒錯,前幾年的我,的確如此;但最近幾年,我變得愈來愈不想去投票。原因和我很多朋友一樣,對於不管那個陣營所推出的候選人,總覺得不是那麼滿意,其實應該說都很不滿意,套一句大家常說的俗語,「都是爛蘋果」。還好我的戶籍在台北市,這一次不必再做出痛苦的抉擇:投給某個爛蘋果。這種狀況極其無奈,但我還是呼籲大家,去投下你的一票。為什麼呢?

首先,政治是一切改革的基礎。早期的白色恐怖,以及當局對人民從政自由的管制,養成台灣人民對於政治,普遍有一種慣性的冷漠,甚至視而不見,覺得事不關己。但事實上,社會上任何不公不義的作為,都極有可能透過政治活動來矯正。而選出具改革意識的首長及民意代表,則是這些改革動作的第一步。

其次,我必須指出:勇於表達自身意見的一群人,總會引領整個社會的走向。民意調查常成為政府施政的依據。但見諸各項調查的樣本數,不願表態的人往往占了相當大的比例。此時,表達意見的這些人(也許根本是少數),很可能就左右了政府施政的方向和優先順序。相較於民調,選舉對於施政方針的影響更巨大。去投票的選民,他們的意見彙整成了最後的選舉結果;而放棄投票選民的意向,則恐怕沒有任何人會注意到,因為根本無從注意、無法注意。

週遭跟我提出「爛蘋果論」的朋友,都是知識份子,具有相當地思考及判斷能力,都熱切期盼改革,但他們卻選擇消極地在選舉時不表態,成為不去投票的選民;相反地,非理性選民,甚至文盲,他們的投票率卻總是偏高。在這樣不正常、扭曲的投票相對比率下,當選者恐怕只會是非理性者的喜好,要他們推動改革只是空談。一些「劣幣」經由這樣的畸形情境當選,為了「回應」其選民結構,他們的施政或問政行為,就會顯得不理性,在議場上演出全武行的戲碼,也就不令人特別意外了。

總之,我知道這個過程痛苦且無奈,但請各位努力地比較這幾個「爛蘋果」,找出一個比較不爛的吧。因為,即使你不去投票,當選名額不會縮減,你的選區總是要選出1個縣市長、9個縣議員和1個鄉鎮長。當然,或許有人會說,不去投票也表達了一種態度。這種說法不能說完全沒道理,但請仔細想想,其實那可能只是讓那個更爛的蘋果比那個較不爛的蘋果的差距多了1票(因為你沒去投較不爛的1票)。換句話說,你的不投票,相對地讓較爛的候選人當選機會變大,我想這絕不會是你的本意。因此,我強烈建議,請一定要去投票!當然像公投(對事),有以投票率為通過門檻者,不去投票就有其意義了,自然和上述的選舉(對人)不同。

剩6天了,請大家趕緊留意你的選區有那些候選人,快比較一下這些蘋果。週六時,堅定地走進投票所投下「比較不爛的一票」(我真的覺得不是神聖的一票)。這次的選舉雖說是地方層級,卻著實和我們鄉里的生活品質息息相關。我再強調一次,是未來4年的生活品質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 s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